虛擬主播還需練哪些“功夫”
2022-05-25 21:47 來源: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責編:張曉丹
- 摘要:
- 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,虛擬主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。有的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,有的具有濃厚的平臺屬性。
虛擬形象可擴大傳播
當下的虛擬主播主要有兩大類,一類是純粹虛擬形象,另一類是基于真人研發而來。
北京廣播電視臺的“時間小妮”是將主持人春妮的形象進行數字化開發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、研究員冷凇以“時間小妮”為例表示,“時間小妮”側重于用戶服務功能,以人工智能和情景對話的形式為用戶奉上貼心服務。同類型的還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“康曉輝”“小小撒”“朱小迅”等。
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、新聞教研室主任龐明慧對于體育領域一向關注頗多,近來,中國移動咪咕以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谷愛凌為原型推出的Meet GU便讓她印象深刻。龐明慧說,Meet GU不僅作為冰雪推廣大使積極傳播推廣北京冬奧盛會,并成為網絡直播間深受公眾喜歡的賽事解說嘉賓。
而另一類虛擬主播則是純粹的虛擬形象,如央視頻的“央小天”、封面新聞的“小封”和“小新”,此類虛擬主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真人感,更加強調IP屬性。但也不乏有些媒體缺少名氣頗高的真人主播、主持人和記者,他們把精力更多投入到純粹的虛擬形象設計中去,打造全新形象。就像封面新聞副總編輯余行所說,“小封”是專屬于封面新聞的正式員工,是封面新聞自主研發的媒體智能IP。余行透露,目前,“小封”和“小清”的整體傳播量已破10億。在早前《互聯網周刊》發布的《2019中國人工智能分類榜》中,“小封”也首次躋身中國人工智能寫作平臺前十。
不難發現,純粹虛擬形象的虛擬主播大多不依靠真人主播已經有的名氣,而是更加注重對于自身形象、功能、互動場景等方面進行深挖打造,這也有利于媒體打造自身的代表形象,強化品牌意識。如果此類虛擬主播的形象發展得越來越好,相信也會成為媒體自身的形象代言人,起到擴大傳播、強化品牌意識的作用。
還需賦予人性化特征
媒體打造的虛擬主播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,有的外表靚麗,有的業務出眾,但所謂的“爆款”“頂流”似乎還是不多。
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接近七成用戶喜歡虛擬人形象的外形和聲音,其次是作品。對此,龐明慧表示,媒體可以從用戶的喜好出發,設計打造聲音和外形符合用戶偏好的虛擬人。如體育報道領域,明星效應十分顯著,媒體在設計開發虛擬主播時,可以將現實世界的明星運動員形象作為重要的設計基礎。
在冷凇看來,作為機器人,眾多的虛擬主播目前還缺乏人格魅力投射!疤崞饍炐愕挠浾、主播,我們會想起其高水準的業務能力、觀察能力、分析能力與內涵底蘊,但虛擬主播讓人記住的貌似只有外貌、衣著、聲音等形式化標簽。”
由于技術和成本等因素限制,目前的虛擬主播還沒有達到高級的人工智能水平,缺少持續學習和環境認知能力。“高級的人工智能是有學習能力的,會不斷升級,就像5歲的人和45歲的人是不一樣的。”冷凇表示,虛擬主播與熟悉和陌生的人溝通應該有明顯差異,虛擬主播與常人接觸過幾次后應該會成為朋友?一系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功能想要出現在虛擬主播的身上,還有較大的探索空間。
仍需技術升級加速迭代
目前,虛擬主播被媒體廣泛應用在全國兩會以及地方兩會等大型報道中,更多負責常規性新聞。對此,冷凇表示,兩會的報道重點之一就是觀點和分析,這些內容目前大多是由專家和記者型主持人、訪談型主持人來完成。未來,此類分析是否可以由虛擬主播所代表的機器人算法進行分析?這取決于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能夠達到多高。
讓虛擬主播有更完善的功能,無疑需要技術的加持。不過,冷凇表示:“我更偏向于讓虛擬主播積極參與政府服務與社會服務,做一些建設性內容。另外,也希望能夠發展垂直細分類型的虛擬主播,如體育、文化、青少、藝術、生活、科教等類型,即每位虛擬主播有其垂直的專注領域。”
虛擬主播具有高科技含量,開發和運維成本較高。龐明慧建議,媒體應通過有效的跨行業合作,不斷加強虛擬主播應用的研究開發,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,積極推動虛擬主播更好地助力新聞報道。
- 關于我們|聯系方式|誠聘英才|幫助中心|意見反饋|版權聲明|媒體秀|渠道代理
- 滬ICP備18018458號-3法律支持: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
- Copyright ©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:188166220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