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庄凰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

  • 用戶名
  • 密碼
  • 產品
供應
求購
公司
資訊
展會
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
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
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
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
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
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
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
文化人物社會
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
印刷包裝絲印
印刷包裝絲印
印刷包裝絲印
您當前位置: CPP114首頁> 新聞頻道> 國內> 正文

《中華新聞報》成首個倒閉中央級報紙

2009-09-15 08:43 來源:慧聰網 責編:樂軒

摘要:
目前報刊行業不允許管理層持股也影響了上市的效果。據一家上市傳媒公司的高管分析,“上市公司的團隊非常重要,投資者希望團隊利益能夠和投資效益捆綁起來,這樣管理者才能對股東負責,但目前政策是不允許的!睋浾邚谋鼻鄠髅搅私獾,北青傳媒至今也沒有解決管理層持股的問題。

 

  原事業編制人員成本負擔重

  對原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的養老金、住房以及離崗人員的安置成為當前報刊轉企改制中最大的難題。

  《中國汽車報》原屬于國家機械工業局,2000年,《中國汽車報》劃入人民日報社,進入了快速發展期,每年呈兩位數增長,在2001年、2003年、2006年年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30%,現在報社已經從原來的不足百人發展到260多人,擁有一報五刊和兩個網站。

  今年8月3日,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從新聞出版總署獲悉,《中國汽車報》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遞交的轉企申請已獲通過。

  《中國汽車報》轉企后面臨著需要解決員工身份轉換帶來的成本問題。據《中國汽車報》管理中心主任王天劍介紹,目前報社有66個事業編制,40多個在編人員,事業編制的員工一般參加工作的比較早,年齡較大,繼續工作的時間不會太長。如果按照企業員工身份退休,養老金就要低很多,如何保證這些員工轉企后的退休金能夠與原事業單位達到平衡,這是一個難點。

  王天劍自身就是事業編制,享受國家事業單位級別待遇,轉為企業員工對他來說同樣是一個挑戰,一方面需要面對企業市場競爭飄忽不定的職業風險;另一方面,養老金等各方面的待遇變化也是一大難題。

  中國汽車報社副社長李春雷為記者做了一個測算:如果按照一個事業單位編制員工未來5-10年退休,1個月5000元的養老金來計算,一個轉制員工一年就需要預備6萬元的養老金費用,領取20年就是120萬的成本,如果按照《中國汽車報》40個在編人員來算,就需要4800萬元的養老金成本。2008年,中國汽車報社的年銷售收入是1.4018億元,利潤約為2000多萬,雖然報社收益每年都在呈兩位數增長,但這筆養老金成本對《中國汽車報》來講依然是筆很大的開支。

  同樣,人員身份的轉換也成為北京青年報社社長、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延平最頭疼的事。《北京青年報》編輯部現在事業編制500人,盡管沒有行政級別,一切待遇都按照企業管理,但要將這500人妥為安置頗為不易,就連換崗都很難,更不要說淘汰了。在北青傳媒上市后,張延平曾做出決定,讓北青報編輯部的一些人到上市公司工作,但這些人說什么都不去,他們最大的擔心是失去事業身份,后來報社承諾,出去的人退休后收入不及事業單位水平的,報社補齊。如今就出現了有100多人盡管在北青報社以外的崗位工作,工資卻依然在報社拿的“怪象”。

  報刊改制過程中,原事業單位的養老金等社保費用是最大的成本,那已經完成轉制的《中國證券報》、《國家電網報》、《機電商報》、《京華時報》是如何突破改制中人員身份轉變帶來的難題的?

  《中國證券報》最初的十幾位員工是從《瞭望》周刊和新華社經濟信息部抽調過來的,在1993年劃定企業身份時,報社明確規定:愿意到《中國證券報》做企業員工的就過來,否則留在原單位,過來的員工一律按照企業員工繳納社保。

  《國家電網報》是國家電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,主管單位是企業身份,直接進行的是企業法人注冊,而且薪酬待遇和社保都是按照企業標準在執行,不存在心理上和待遇上的落差。

  《京華時報》成立時原有編制內的老員工已經分流,部分轉到了外國專家局等其他單位,留在報社只有十幾個人,后來發展起來的1900名員工都是企業員工,因而沒有太大負擔。

  《機電商報》為轉企做了多年準備,在轉企前幾年就開始著手分期分批為全體員工交納保險,單位承擔所需費用,在實際轉企之時,阻力和負擔已經降到很小。

  李春雷對記者說,“報刊改制是必然趨勢,關鍵是如何解決好人的問題。”

  轉企后重組難

  盡管許多報刊已經進行企業法人登記,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報刊并購依然難以突破。

  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中,《中國證券報》日子過的還不錯,每年的銷售收入能達到3個多億,其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打包廣告收入占70%-80%,這是我國幾家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資格的報刊既定的盈利模式。這部分收益足夠讓幾份證券大報“不差錢”,也許這是《中國證券報》至今沒有徹底進行公司化運作的根本原因。

  經過了證券市場競爭的幾年大浪淘沙,當初國家指定披露信息的8報1刊如今已演變成《中國證券報》、《上海證券報》、《證券時報》三家的天下。

  “競爭也逼著各個報紙做大做強,現在報紙廣告的價格上不去,一旦有個贏利點大家一哄而上,利潤已經降的很薄了,現在盈利一方面靠量和規模取勝,另一方面對版面進行縮減,降低成本。”林晨對記者說。這也許是《中國證券報》下一步成立有限責任公司的原因之一。

  那為何不展開并購來拓展媒體鏈條或開拓地方市場擴大盈利規模?“并購地方媒體我們也談過,但是你要收購地方上的媒體,地方省委宣傳部也不干啊,要么出個高價,要么到地方設立子機構,但這樣成本和風險都很大。”林晨對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表示。

  京華時報社社長吳海民對于地方收購的碰壁感觸更深。“我們自身在市場打拼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如何擴大企業規模,用資本手段進行兼并重組,擴大產業鏈條,這是有很大困難的。”他說。

  《京華時報》在北京早報市場的份額位居首位,過去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滲透全國的都市報刊群,因此,京華時報社早有計劃在全國地方城市收購一批紙媒。從2002年到現在,吳海民在全國各個城市與地方紙媒洽談投資,從天津的《大眾生活報》、《渤海早報》到上海的《上海青年報》,再到湖南、廣西等地的洽談,都沒有成功,就連想收購人民日報系統內部報刊,也沒有太大進展。除此之外,他們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談了兩三年,想辦一個都市之聲頻道,也是以失敗而告終。

  為什么已經成為企業性質的報刊社無法實現并購?

  “我要去收購,如果我們企業化了,他沒有企業化,我們就無法對接,怎么收購?價格如何定?主管主辦方是否放手?”采訪中,吳海民拋出一連串的問題,他說,“真正的大的并購得以實現,需要整個媒體資源的社會化,從而改變部門辦報的格局,公司化是收購的前提。”

  報刊轉企后面臨的并購難題,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刊號資源無法流動。

  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是國家電網公司直屬單位中唯一從事傳媒產業的,而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內還擁有多家地方報紙,如《河南電力報》、《華東電力報》等。英大傳媒曾試圖跟地方報紙洽談收購,“但地方新聞出版局以刊號資源不能外流為由拒絕了申請,如果派人到地方上去辦報,這樣成本很高,這無疑限制了我們的擴張。”英大傳媒投資集團副總經理丁海東說。

  除此之外,英大傳媒還曾計劃進入電視行業,想打造一個跨媒體發展的專業傳媒集團,但目前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分別由新聞出版總署和廣電總局分管,存在一定的協調問題和政策壁壘,這也讓他們只好作罷。

分享到: 下一篇:雅昌再添兩尊印刷界“小金人”
  • 【我要印】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,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。
  • 【cpp114】印刷機械、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,讓客戶方便找到您。
  • 【我的耗材】采購低于市場價5%-20%的印刷耗材,為您節省成本。
  • 【印東印西】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,讓印刷不花錢。